萧槭
基本解释
词条:『萧槭』
拼音:xiāo qì
注音:ㄒ一ㄠ ㄑ一ˋㄙㄜˋ
解释:见"萧摵"。
古代诗词
唐代.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日暮山径穷,松风自萧槭。」
明代.吴鼎芳.寺夜:「林坳动萧槭,橡叶走檐际。」
宋代.张嵲.渡溪水:「阴森暗藩篱,萧槭扫空旷。」
宋代.宋祁.北园池上:「中园稍萧槭,日脚净空埃。」
明代.李梦阳.镜光阁:「鸟藏丹阁暮,萧槭杮叶赤。」
基本字义
萧(蕭)xiāo(ㄒ一ㄠ)
1、即“艾蒿”。
2、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萧然。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骚。萧疏。萧条。
3、〔萧萧〕a.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4、〔萧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萧萧”。
5、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基本字义
槭qì(ㄑ一ˋ)
1、落叶小乔木,树干平滑,叶对生,掌状分裂,秋季变为红色或黄色。花黄绿色,结翅果,能借风力散布种子。木材可做器具。
其他字义
槭sè(ㄙㄜˋ)
1、树枝光秃的样子,树叶凋落:“庭树槭以洒落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