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律
基本解释
词条:『十二律』
拼音:shí èr lǜ
注音:ㄕˊ ㄦˋ ㄌㄩˋ
解释:古乐的十二调。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
古代诗词
宋代.四锡.紫云曲:「上晓五音十二律,仙曲记持心历历。」
宋代.曾纡.戏作冷语:「十二律吕相与宫,安得此候疏烦胸。」
金朝.张建.拟古十首 其八:「枝分十二律,所指各不移。」
元代.黄玠.陶氏子竹居:「须裁十二律,吹作凤凰鸣。」
基本字义
十shí(ㄕˊ)
1、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2、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3、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成。
基本字义
二èr(ㄦˋ)
1、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2、双,比:独一无二。
3、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基本字义
律lǜ(ㄌㄩˋ)
1、法则,规章:纪律。法律。定律。规律。清规戒律。律师。
2、约束:律己。
3、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4、旧诗的一种体裁:律诗。
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