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牛
基本解释
词条:『食牛』
拼音:shí niú
注音:ㄕˊㄙˋ一ˋ ㄋ一ㄡˊ
解释:《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贤者之生亦然。"后以"食牛"赞美青少年志壮心雄,气概豪迈。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徐卿二子歌:「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
宋代.蒋捷.沁园春:「硬铁汉从来气食牛。」
宋代.陆游.後寓叹:「千年精卫心平海,三日於菟气食牛。」
宋代.陆游.秋晚:「老罢尚欲身当道,乳虎何疑气食牛。」
宋代.陆游.书感:「阿奴尚喜强人意,三日於菟气食牛。」
基本字义
食shí(ㄕˊ)
1、吃:食肉。食欲。
2、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3、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
4、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
其他字义
食sì(ㄙˋ)
1、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
其他字义
食yì(一ˋ)
1、用于人名:郦食其(jī)(中国汉代人)。
基本字义
牛niú(ㄋ一ㄡˊ)
1、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2、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3、喻固执或骄傲:牛气。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