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族
基本解释
词条:『十族』
拼音:shí zú
注音:ㄕˊ ㄗㄨˊ
解释:明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政权后,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坚不从命,被灭十族。十族,九族之外,并及朋友门生。
古代诗词
清代.郑燮.念奴娇:「十族全诛,皮囊万段,魂魄雄而武。」
宋代.李新.送吴使君:「西南世家无十族,吴范生儿长食肉。」
明代.叶向高.题方正学先生祠堂:「两朝事往君恩在,十族烟销诏草成。」
清代.屈大均.正学祠下作 其二:「一介忠臣十族殃,兴朝元气黯然伤。」
基本字义
十shí(ㄕˊ)
1、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2、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3、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成。
基本字义
族zú(ㄗㄨˊ)
1、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
2、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3、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4、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族。氏族。部族。
5、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族。
6、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族灭。
7、聚合,集中:云气不待族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