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晕
基本解释
词条:『血晕』
拼音:xiě yùn
注音:ㄒ一ㄝˇㄒㄩㄝˋ ㄩㄣˋㄩㄣ
解释:
1.因失血过多而昏厥。
2.因受外力打击﹐血液瘀结成圆形的伤痕。
3.浅淡的红色。
古代诗词
清代.屈大均.双头莲:「紫锷青萍,休教血晕。」
清代.程颂万.洞仙歌 其八:「却为侬指点,衫角初边,新来病、咯血晕红双缕。」
清代.刘永济.浪淘沙 衡阳之役,闻方军苦战四十七昼夜,将士伤亡殆尽,而援军不至,词以哀之:「苌弘怨血晕秋花。」
明代.程通.敬和万马图:「功著丹青身外事,毛殷汗血晕边存。」
基本字义
血xuè(ㄒㄩㄝˋ)
1、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2、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3、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其他字义
血xiě(ㄒ一ㄝˇ)
1、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基本字义
晕(暈)yùn(ㄩㄣˋ)
1、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日晕。
2、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霞晕。墨晕。
3、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晕眩。晕车。眼晕。
其他字义
晕(暈)yūn(ㄩㄣ)
1、昏迷:晕倒。晕厥。
2、头脑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