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邑
基本解释
词条:『食邑』
拼音:shí yì
注音:ㄕˊㄙˋ一ˋ 一ˋ
解释:
1.靠封邑租税生活。
2.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3.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古代诗词
明代.无名.水调歌头 寄诚夫兄在江南,时克在史馆校:「人间万事姑置,食邑素封侯。」
宋代.白玉蟾.观物二首:「蜂占蔷薇封食邑,蚁侵蜾蠃借军须。」
宋代.苏颂.七弟示诗后又改缘字为川字因再次韵:「道腴甘淡薄,食邑减芳鲜。」
宋代.杨万里.一鹭先立池中,有双鹭自外来。先立者逐之,:「鹭鹚各自有食邑,长恐诸侯客子来。」
基本字义
食shí(ㄕˊ)
1、吃:食肉。食欲。
2、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3、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
4、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
其他字义
食sì(ㄙˋ)
1、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
其他字义
食yì(一ˋ)
1、用于人名:郦食其(jī)(中国汉代人)。
基本字义
邑yì(一ˋ)
1、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2、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3、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4、古同“悒”,愁闷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