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门
基本解释
词条:『十二门』
拼音:shí èr mén
注音:ㄕˊ ㄦˋ ㄇㄣˊ
解释:古代京城四面各有三座城门,总计有十二门。
古代诗词
唐代.曹邺.去不返:「九重十二门,一门四扇开。」
唐代.曹邺.送厉图南下第归澧州:「言毕尊未干,十二门欲闭。」
宋代.贺铸.罗敷歌/采桑子:「连延复道通驰道,十二门开。」
清代.胡天游.烈女李三行:「下著十二门,通洞纵横开。」
唐代.李商隐.日高:「飞香上云春诉天,云梯十二门九关。」
基本字义
十shí(ㄕˊ)
1、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2、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3、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成。
基本字义
二èr(ㄦˋ)
1、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2、双,比:独一无二。
3、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基本字义
门(門)mén(ㄇㄣˊ)
1、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门儿。门口。开门见山。
2、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
3、途径,诀窍:门径。门道儿。
4、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门第。门风。门婿。长(zhǎng)门长子。
5、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
6、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门。门徒。
7、量词:一门大炮。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