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麈
基本解释
词条:『松麈』
拼音:sōng zhǔ
注音:ㄙㄨㄥ ㄓㄨˇ
解释:松枝为麈。魏晋时名士常持麈尾以助清谈。
古代诗词
宋代.曾巩.僧正倚大师庵居:「因过旧国枌榆地,松麈高谈喜暂陪。」
清代.屈大均.奉和张观察惜分堂落成喜予见过之作即席次诸公韵:「下士新陪松麈话,尚书旧领竹林班。」
宋代.邹浩.次德符韵六诗 分韵见简:「凡今落松麈,皆昔所未聆。」
宋代.邹浩.仲弓见访同过叔原:「香煤团薄雾,松麈落惊湍。」
宋代.邹浩.寄参寥 其二:「松麈对谈能几日,瘴乡孤坐但忘机。」
基本字义
松(鬆)sōng(ㄙㄨㄥ)
1、种子植物的一属,一般为常绿乔木,脂可提取松香或松节油等。种子可榨油和食用:松针。松脂。松香。松子。
2、稀散,不紧密,不靠拢,与“紧”相对:捆得太松。土质松软。蓬松。宽松。疏松。松懈。
3、放开:松手。松绑。松心。
4、用瘦肉做成的茸毛或碎末形的食品:肉松。鱼松。
5、姓。
基本字义
麈zhǔ(ㄓㄨˇ)
1、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麈尾(即“拂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