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泥
基本解释
词条:『土泥』
拼音:tǔ ní
注音:ㄊㄨˇ ㄋ一ˊㄋ一ˋ
解释:泥土。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狄明府(博济。一作寄狄明府):「早归来,黄土泥衣眼易眯。」
南北朝.徐陵.出自蓟北门行:「渍土泥函谷。」
宋代.姚勉.丁巳春言事四归和朱子云赐诗韵:「我欲净洗后土泥,子为快挽天河水。」
宋代.方回.复雨:「壮观何须数,茫茫后土泥。」
宋代.徐照.题单丙文画像:「缺碑年号在,古器土泥重。」
基本字义
土tǔ(ㄊㄨˇ)
1、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2、疆域:国土。领土。
3、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4、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5、不合潮流:土气。
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7、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8、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9、姓。
基本字义
泥ní(ㄋ一ˊ)
1、土和水合成的东西:泥巴。泥垢。泥浆。泥煤。泥淖(泥污的洼地)。泥泞。泥洼。
2、像泥的东西:枣泥。山药泥。印泥(盖图章用的印色)。蒜泥。
其他字义
泥nì(ㄋ一ˋ)
1、涂抹:泥墙。泥缝儿(fèngr)。
2、固执,死板:拘泥。泥古(拘泥古代的制度和说法,不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泥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