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爨
基本解释
词条:『桐爨』
拼音:tóng cuàn
注音:ㄊㄨㄥˊ ㄘㄨㄢˋ
解释:语本《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以"桐爨"喻良材被毁或大材小用。爨,烧火做饭。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杂言示子聿:「桐爨则已兮岂慕为琴。」
宋代.陈师道.何复教授以事待理:「骥收盐坂车前足,琴得焦桐爨下声。」
宋代.王洋.秀实再用前韵惠诗再答·答见赠:「感君裁鉴多清赏,收拾焦桐爨下琴。」
宋代.陆游.杂言示子聿:「鹤生于野兮何有于轩,桐爨则已兮岂慕为琴。」
明代.张煌言.步韵答徐闇公:「共歌丛桂山中发,谁识焦桐爨下烧?潦倒未应犹倔强,文人久已学承蜩。」
基本字义
桐tóng(ㄊㄨㄥˊ)
1、〔泡(pāo)桐〕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
2、〔梧桐〕见“梧”。
基本字义
爨cuàn(ㄘㄨㄢˋ)
1、烧火做饭:分居各爨。
2、灶:“客传萧寒爨不烟。”
3、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
4、演戏:“夫优伶爨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