鼍鸣
基本解释
词条:『鼍鸣』
拼音:tuó míng
注音:ㄊㄨㄛˊ ㄇ一ㄥˊ
解释:鼍叫。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鼍鸣江擂鼓,蜃结气浮图。」
宋代.黄岩叟.望海潮:「瀛女弄萧,冯夷伐鼓,云间凤咽鼍鸣。」
宋代.陆游.题寺壁:「闻道鼍鸣天欲雨,松门小住看云兴。」
宋代.陆游.舟中:「约束长年牢系缆,报人风雨有鼍鸣。」
唐代.刘禹锡.宿诚禅师山房题赠二首:「虎啸夜林动,鼍鸣秋涧寒。」
基本字义
鼍(鼉)tuó(ㄊㄨㄛˊ)
1、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鳞甲。穴居江河岸边,皮可以蒙鼓。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
基本字义
鸣(鳴)míng(ㄇ一ㄥˊ)
1、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3、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4、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