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傩
基本解释
词条:『乡傩』
拼音:xiāng nuó
注音:ㄒ一ㄤ ㄋㄨㄛˊ
解释:语本《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何晏集解:"傩,驱逐疫鬼。"后世指迎神驱鬼的民俗。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节物:「节物犹关老病身,乡傩佛粥一年新。」
宋代.陆游.老翁:「山果啼呼觅,乡傩喜笑随。」
宋代.陆游.岁暮:「太息儿童痴过我,乡傩虽陋亦争看。」
唐代.徐铉.除夜:「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傩羡小儿。」
宋代.方回.岁除次韵全君玉有怀二首:「乡傩礼失求诸野,小鬼应犹畏灶君。」
基本字义
乡(鄉)xiāng(ㄒ一ㄤ)
1、泛指小市镇:乡村。穷乡僻壤。
2、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乡。故乡。乡井。乡里(a.家庭久居的地方;b.同乡的人)。乡党(乡里)。乡试。
3、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
基本字义
傩(儺)nuó(ㄋㄨㄛˊ)
1、行走姿态柔美:“佩玉之傩”。
2、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傩舞。傩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演员戴木面具,多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动作表现请神驱邪、祈福及简单的战斗故事)。傩神(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