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联系我们 意见/报错
登录 / 注册

螳蜋

基本解释

词条:『螳蜋』

拼音:táng láng

注音:ㄊㄤˊ ㄌㄤˊ

解释:
1.亦作"螳蠰"。亦作"螗蜋"。
2.昆虫名。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触角呈丝状﹐胸部细长﹐翅两对﹐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卵块灰黄色﹐称螵蛸﹐产桑树上名桑螵蛸﹐可入药。

古代诗词

宋代.艾性夫.题曾逵臣草虫:「蝘蜓走昂头,螳蜋怒张臂。」
宋代.杨万里.小螳蜋歌:「清晨洗面开篷门,巨螳蜋在水上奔。」
宋代.贺铸.玉钩环歌:「螳蜋倔强疑有骨,颈系一环犹莫屈。」
宋代.释行瑛.偈十六首:「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螳蜋能拒辙。」
宋代.苏泂.梅雨:「肯为螳蜋看黄鹤,忍从燕子乞蜻蜓。」

基本字义

táng(ㄊㄤˊ)

1、〔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如“螳螳捕蝉,黄雀在后”。俗称“刀螂”;简称“螳”,如“螳臂当车”(喻不自量力)。

基本字义

láng(ㄌㄤˊ)

1、同“螂”。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螳臂当辙 螳臂当车 螳螂奋臂 螳臂挡车 螳螂捕蛇 螳螂拒辙 螳螂黄雀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搜了吗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90114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