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之卫
基本解释
词条:『螳螂之卫』
拼音:táng láng zhī wèi
注音:ㄊㄤˊ ㄌㄤˊ ㄓ ㄨㄟˋ
解释:比喻微弱的兵备。
基本字义
螳táng(ㄊㄤˊ)
1、〔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如“螳螳捕蝉,黄雀在后”。俗称“刀螂”;简称“螳”,如“螳臂当车”(喻不自量力)。
基本字义
螂láng(ㄌㄤˊ)
1、〔螳螂〕见“螳”。
2、〔蜣螂〕见“蜣”。
3、〔蟑螂〕见“蟑”。
4、〔蚂(mǎ)螂〕见“蚂2”。
基本字义
之zhī(ㄓ)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基本字义
卫(衛)wèi(ㄨㄟˋ)
1、保护,防护:保卫。捍卫。卫道(卫护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如“卫卫士”)。卫戍(警备,多用于首都)。卫冕。
2、防护人员:警卫。后卫。
3、古代称驴:“策双卫来迎”。
4、中国明代驻兵的地点(后只用于地名):威海卫(在山东省)。
5、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