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晕
基本解释
词条:『苔晕』
拼音:tái yùn
注音:ㄊㄞˊㄊㄞ ㄩㄣˋㄩㄣ
解释:苔藓的模糊痕迹。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雨声滴滴暮未已,苔晕重重寒更添。」
宋代.陆游.七月下旬得疾不能出户者十有八日病起有赋:「雨添苔晕青,风入桐枝劲。」
宋代.刘子寰.玉漏迟:「闲阶自长,花砖苔晕。」
宋代.周邦彦.绮寮怨:「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
宋代.赵师侠.踏莎行:「榆钱不解青春,随风乱点苍苔晕。」
基本字义
苔tái(ㄊㄞˊ)
1、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青苔。苔藓。苔原。
其他字义
苔tāi(ㄊㄞ)
1、〔舌苔〕舌头上面的垢腻,由衰死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等形成,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论断病症。
基本字义
晕(暈)yùn(ㄩㄣˋ)
1、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日晕。
2、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霞晕。墨晕。
3、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晕眩。晕车。眼晕。
其他字义
晕(暈)yūn(ㄩㄣ)
1、昏迷:晕倒。晕厥。
2、头脑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