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斑
基本解释
词条:『苔斑』
拼音:tái bān
注音:ㄊㄞˊㄊㄞ ㄅㄢ
解释:苔藓丛生如斑点之状。
古代诗词
唐代.李商隐.灵仙阁晚眺寄郓州韦评事:「满壶从蚁泛,高阁已苔斑。」
唐代.刘禹锡.乐天是月长斋鄙夫此时愁卧里闾非远云雾难披:「苔斑钱剥落,石怪玉嶔岑。」
唐代.李中.题吉水县厅前新栽小松:「劚开幽涧藓苔斑,移得孤根植砌前。」
唐代.刘兼.对雨:「因忆故园闲钓处,苍苔斑驳满渔矶。」
五代.牛希济.临江仙:「满庭重叠绿苔斑。」
基本字义
苔tái(ㄊㄞˊ)
1、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青苔。苔藓。苔原。
其他字义
苔tāi(ㄊㄞ)
1、〔舌苔〕舌头上面的垢腻,由衰死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等形成,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论断病症。
基本字义
斑bān(ㄅㄢ)
1、一种颜色中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或条纹:斑点。斑纹。斑斓。雀斑。斑秃。斑白。斑竹。斑驳(色彩错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喻从看到的一部分,推测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