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板
基本解释
词条:『檀板』
拼音:tán bǎn
注音:ㄊㄢˊ ㄅㄢˇ
解释: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
古代诗词
唐代.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
宋代.戴复古.减字木兰花:「檀板一声惊客去。」
金朝.段克己.渔家傲:「檀板轻扈歌欲就。」
宋代.段倚.醉蓬莱:「燕启佳辰,满东风兰雾,脆管繁弦,绣裀檀板,会饭中仙侣。」
宋代.葛立方.多丽:「凭清唱,一声檀板,惊起沙鸥。」
基本字义
檀tán(ㄊㄢˊ)
1、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亦称“青檀”)。
2、浅绛色:檀口(形容红艳的嘴唇)。
3、〔檀香〕常绿乔木,产在热带及亚热带,木质坚硬,有香气,可制器物及香料,又可入药。
4、〔紫檀〕常绿乔木,木材坚硬,带红色,可制贵重家具或工艺品。
5、姓。
基本字义
板(闆)bǎn(ㄅㄢˇ)
1、成片的较硬的物体:案板。板子。木板。板上钉钉。
2、诏书:诏板。
3、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打节拍的乐器,又指歌唱的节奏:檀板。鼓板。一字一板。荒腔走板。
4、不灵活,少变化:死板。呆板。
5、硬得像板子似的:板结。
6、见“老”字“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