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雠
基本解释
词条:『血雠』
拼音:xiě chóu
注音:ㄒ一ㄝˇㄒㄩㄝˋ ㄔㄡˊ
解释:见"血仇"。
古代诗词
宋代.刘克庄.目痛一月未愈自和前九首 其五:「受明上座顶礼,视彼老公血雠。」
金朝.元好问.感事:「血雠此日逢三怨,风鉴生平备九流。」
基本字义
血xuè(ㄒㄩㄝˋ)
1、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2、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3、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其他字义
血xiě(ㄒ一ㄝˇ)
1、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基本字义
雠(讎)chóu(ㄔㄡˊ)
1、校对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2、同“仇1”。
3、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雠有功”。
4、售,给价。
5、应对:雠问(辩驳问难)。
6、古同“酬”,酬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