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龛
基本解释
词条:『松龛』
拼音:sōng kān
注音:ㄙㄨㄥ ㄎㄢ
解释:古代立社树,祀神主。夏以松为社树,因以"松龛"代指夏代神主。
古代诗词
唐代.贯休.天台老僧:「独住无人处,松龛岳色侵。」
唐代.贯休.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
元代.刘因.清平乐:「脱巾就挂松龛。」
唐代.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昙壁上人院走笔成):「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唐代.严维.陪皇甫大夫谒禹庙:「竹使羞殷荐,松龛拜夏祠。」
基本字义
松(鬆)sōng(ㄙㄨㄥ)
1、种子植物的一属,一般为常绿乔木,脂可提取松香或松节油等。种子可榨油和食用:松针。松脂。松香。松子。
2、稀散,不紧密,不靠拢,与“紧”相对:捆得太松。土质松软。蓬松。宽松。疏松。松懈。
3、放开:松手。松绑。松心。
4、用瘦肉做成的茸毛或碎末形的食品:肉松。鱼松。
5、姓。
基本字义
龛(龕)kān(ㄎㄢ)
1、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佛龛。神龛。
2、古同“戡”,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