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罴
基本解释
词条:『熊罴』
拼音:xióng pí
注音:ㄒㄩㄥˊ ㄆ一ˊ
解释:
1.熊和罴。皆为猛兽。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
2.指生男之兆。语本《诗.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3.指帝王得贤辅。典出《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载与俱归,立为师。"西伯,指周文王。
4.比喻贪残的人。
精选例句
1、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2、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3、如文官自一品以下,依次用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黄鹂、鹌鹑,杂职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4、言兽切忌虎豹熊罴,并马牛亦说不得,只好请教犬豕耳。
5、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叙德书情四十:「光华下鹓鹭,气色动熊罴。」
唐代.鲍溶.读淮南李相行营至楚州诗:「已分舟楫归元老,更使熊罴属丈人。」
唐代.岑参.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层城重鼓角,甲士如熊罴。」
唐代.常建.太公哀晚遇:「钓翁在芦苇,川泽无熊罴。」
魏晋.曹操.苦寒行:「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基本字义
熊xióng(ㄒㄩㄥˊ)
1、哺乳动物,体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树,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黑熊”等:狗熊(即“黑熊”)。熊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白色,珍贵食品)。熊胆(熊的胆,可入药)。熊包(喻无能的人,废物)。
2、方言,指斥责:挨了一顿熊。
3、姓。
基本字义
罴(羆)pí(ㄆ一ˊ)
1、熊的一种,即棕熊,又叫马熊,毛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