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蟾
基本解释
词条:『素蟾』
拼音:sù chán
注音:ㄙㄨˋ ㄔㄢˊ
解释:月的别称。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古代诗词
宋代.程垓.霜天晓角:「素蟾光似雪。」
宋代.陈深.沁园春:「今何在,但素蟾东出,红日西斜。」
唐代.黄滔.卷帘:「绿鬟侍女手纤纤,新捧嫦娥出素蟾。」
宋代.康与之.满庭芳:「霜幕风帘,闲斋小户,素蟾初上雕笼。」
宋代.李之仪.怨三三:「似三五、初圆素蟾。」
基本字义
素sù(ㄙㄨˋ)
1、本色,白色:素服。素丝。
2、颜色单纯,不艳丽:素净。素淡。素妆。素雅。素描。
3、洁白的绢:尺素(用绸子写的信)。
4、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素质。素养。素性。素友(真诚淳朴的朋友)。
5、物的基本成分:色素。毒素。维生素。
6、向来:素来。素常。素志。平素。
7、白,不付代价:素餐。
8、非肉类的食品,与“荤”相对:素食。素席。素油。
基本字义
蟾chán(ㄔㄢˊ)
1、〔蟾蜍〕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形状像蛙。吃昆虫、蜗牛等,对农业有益。俗称“癞蛤蟆”、“疥蛤蟆”;古代称“蟾诸”。简称“蟾”,如“蟾酥”(色白,可入药)。“蟾宫”(月亮)。“蟾桂”。“蟾轮”(圆月)。“蟾辉”、“蟾光”、“蟾魄”(均指月光)。“蟾宫折桂”(旧喻科举考试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