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蟾
基本解释
词条:『霜蟾』
拼音:shuāng chán
注音:ㄕㄨㄤ ㄔㄢˊ
解释:月亮。月光如霜﹐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古代诗词
宋代.陈与义.秋夜咏月:「尚想采石江,宫锦映霜蟾。」
唐代.贯休.诗:「吟向霜蟾下,终须神鬼哀。」
元代.王恽.点绛唇 寿周斡臣:「霜蟾皎。」
宋代.张先.系裙腰:「惜霜蟾照夜云天。」
宋代.周邦彦.倒犯:「霁景、对霜蟾乍升,素烟如扫。」
基本字义
霜shuāng(ㄕㄨㄤ)
1、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霜降。霜冻。霜序(指深秋季节)。霜秋。霜期。霜天。
2、像霜一样的东西:柿霜。西瓜霜。
3、形容白色:霜鬓。霜刃。霜锋。
4、喻高洁:霜操(高洁的节操)。霜骨。霜情。
基本字义
蟾chán(ㄔㄢˊ)
1、〔蟾蜍〕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形状像蛙。吃昆虫、蜗牛等,对农业有益。俗称“癞蛤蟆”、“疥蛤蟆”;古代称“蟾诸”。简称“蟾”,如“蟾酥”(色白,可入药)。“蟾宫”(月亮)。“蟾桂”。“蟾轮”(圆月)。“蟾辉”、“蟾光”、“蟾魄”(均指月光)。“蟾宫折桂”(旧喻科举考试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