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食
基本解释
词条:『血食』
拼音:xiě shí
注音:ㄒ一ㄝˇㄒㄩㄝˋ ㄕˊㄙˋ一ˋ
解释:
1.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
2.指用于祭祀的食品。
3.谓吃鱼肉之类荤腥食物。
古代诗词
唐代.高适.题尉迟将军新庙:「父子俱血食,轩车每逶迤。」
宋代.黄庭坚.泊大孤山作:「空余血食地,猿啸枯楠藤。」
宋代.黄庭坚.听履霜操:「嫠不忧其纬兮,恤楚社之不血食。」
宋代.黄庭坚.演雅:「虱闻汤沸尚血食,雀喜宫成自相贺。」
唐代.李绅.新楼诗二十首·禹庙:「清庙万年长血食,始知明德与天齐。」
基本字义
血xuè(ㄒㄩㄝˋ)
1、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2、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3、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其他字义
血xiě(ㄒ一ㄝˇ)
1、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基本字义
食shí(ㄕˊ)
1、吃:食肉。食欲。
2、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3、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
4、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
其他字义
食sì(ㄙˋ)
1、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
其他字义
食yì(一ˋ)
1、用于人名:郦食其(jī)(中国汉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