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衲
基本解释
词条:『野衲』
拼音:yě nà
注音:一ㄝˇ ㄋㄚˋ
解释:指山野中的僧徒。
古代诗词
清代.王士祯.栖贤寺:「野衲喜客来。」
明代.蓝仁.述怀(二首):「悔不把茅同野衲,万山深处自遮头。」
明代.李祯.彭泽县石崖僧房:「只应输野衲,长此卧烟岚。」
宋代.叶适.送赵紫芝游天台:「文殊扣野衲,痴语为谁清。」
宋代.姚勉.赠长老洪野衲:「镬汤随地无冰处,只有僧庐野衲閒。」
基本字义
野yě(一ㄝˇ)
1、郊外,村外:野外。野景。野游。野趣。野餐。野战。四野。郊野。
2、界限,范围:分野。视野。
3、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cháo)”相对:朝野。下野。在野。野史。
4、不讲情理,没有礼貌:野蛮。粗野。
5、巨大而非分的欲望:野心。
6、不受约束:心玩儿野了。
7、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野生。野兽。野味。野花。野菜。
基本字义
衲nà(ㄋㄚˋ)
1、僧衣。
2、僧人:老衲。
3、同“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