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莎
基本解释
词条:『香莎』
拼音:xiāng suō
注音:ㄒ一ㄤ ㄙㄨㄛㄕㄚ
解释:即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根块叫香附子﹐供药用。
古代诗词
唐代.皮日休.太湖诗·孤园寺(梁散骑常侍吴猛宅):「香莎满院落,风泛金靃靡。」
宋代.陈著.寄卢致远:「垂杨隔岸竹隔水,梅花飞香莎草斑。」
宋代.仇远.和子野四首:「饭惟供脱粟,衣未补香莎。」
明代.刘绘.春游曲:「兰桡戏雨沼,玉骑踏香莎。」
元代.谢宗可.渔蓑:「翠结香莎付钓舟,一竿风雨不须愁。」
基本字义
香xiāng(ㄒ一ㄤ)
1、气味好闻,与“臭”相对:香味。香醇。芳香。清香。
2、舒服:睡得香。
3、味道好:这鱼做得真香。
4、受欢迎:这种货物在农村香得很。
5、称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东西:麝香。灵猫香。龙涎香。檀香。沉香。
6、旧时用以形容女子事物或作女子的代称:香闺。香艳。
7、祭祖、敬神所烧的用木屑搀上香料做成的细条:香火。烧香拜佛。香炉。香烛。
8、姓。
基本字义
莎suō(ㄙㄨㄛ)
1、〔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其他字义
莎shā(ㄕㄚ)
1、多用于人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