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魈
基本解释
词条:『山魈』
拼音:shān xiāo
注音:ㄕㄢ ㄒ一ㄠ
解释:动物名。猴属。狒狒之类。体长约三尺,头大面长,眼小而凹,鼻深红色,两颊蓝紫有皱纹,腹部灰白色,臀部有一大块红色脾胝,尾极短而向上,有尖利长牙,性凶猛,状极丑恶。古代传说以为山怪,又称"山萧"﹑"山臊"﹑"山?"﹑"山缫"等,记述状貌不一。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送人贬信州判官:「溪畔毒砂藏水弩,城头枯树下山魈。」
唐代.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树裂山魈穴,沙含水弩枢。」
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
唐代.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山魈啼稚子,林狖挂山都。」
唐代.杜荀鹤.题:「时讹竞淫祀,丝竹醉山魈。」
基本字义
山shān(ㄕㄢ)
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2、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3、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4、姓。
基本字义
魈xiāo(ㄒ一ㄠ)
1、〔山魈〕a.弥猴的一种,尾巴很短,脸蓝色鼻子红色,嘴上有白须,全身呈黑褐色,腹部白色;多群居;b.传说中山里的鬼怪。
中英翻译
翻译:mandrill
mandrill*['mændril]
n. 山魈
【医】 山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