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基本解释
词条:『蟋蟀』
拼音:xī shuài
注音:ㄒ一 ㄕㄨㄞˋ
解释:
1.亦作"螅蟀"。
2.昆虫名。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雄的善鸣﹐好斗。也叫促织。
3.《诗.唐风》篇名。小序谓刺晋僖公"俭不中礼"。
4.象声词。
精选例句
1、必将逝去的是夏季没有一只蟋蟀的鸣声它,不时地,沉寂。
2、蟋蟀在墓园的树底下乱叫。
3、蟋蟀扶苏死之时,看到了三百年前的雪。
4、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
5、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南塘暝兴:「蟋蟀啼相应,鸳鸯宿不孤。」
唐代.白居易.夜坐:「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唐代.白居易.题西亭:「簿书视未竟,蟋蟀鸣座隅。」
唐代.白居易.劝酒十四首并序:「暗声啼蟋蟀,干叶落梧桐。」
唐代.白居易.新秋夜雨:「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
基本字义
蟋xī(ㄒ一)
1、〔蟋蟀〕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长,善于跳跃。雄性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对农作物有害。亦称“促织”、“趋织”;俗称“蛐蛐儿”。
基本字义
蟀shuài(ㄕㄨㄞˋ)
1、〔蟋蟀〕见“蟋”。
中英翻译
翻译:cricket
cricket*['krikit]
n. 蟋蟀, 板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