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臊
基本解释
词条:『膻臊』
拼音:shān sāo
注音:ㄕㄢㄉㄢˋ ㄙㄠㄙㄠˋ
解释:
1.指某些动物身上发出的膻腥臊臭的气味。
2.引申指肉类食物。
3.犹膻腥。
古代诗词
宋代.张镃.次韵陆南宫晨起有感:「无择眼界平,共馨等膻臊。」
宋代.梅尧臣.幽庙:「膻臊日已炽,疑畏谁敢懈。」
宋代.郑刚中.巨济弟书梦求诗赋古风云:「饥来得饱即快意,荼荠膻臊等甘苦。」
唐代.高适.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毡裘何蒙茸,血食本膻臊。」
宋代.华镇.咏古十六首 其一:「采薇代刍豢,刍豢气膻臊。」
基本字义
膻shān(ㄕㄢ)
1、像羊肉的气味:膻气。膻味。腥膻。
其他字义
膻dàn(ㄉㄢˋ)
1、袒露。
2、胸中:膻中(a.中医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b.针灸穴位名,位于前胸部正中)。
基本字义
臊sāo(ㄙㄠ)
1、像尿或狐狸的气味:臊气。腥臊。狐臊。
其他字义
臊sào(ㄙㄠˋ)
1、〔臊气〕倒霉(“气”读轻声)。
2、〔臊子〕方言,肉末或肉丁,如“羊肉臊臊面”。
3、害羞:害臊。羞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