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莼鲈
基本解释
词条:『思莼鲈』
拼音:sī chún lú
注音:ㄙㄙㄞ ㄔㄨㄣˊ ㄌㄨˊ
解释:见"思鲈莼"。
古代诗词
唐代.王炎.送王右司移江西宪:「正须画麒麟,未用思莼鲈。」
明代.吴宽.芦:「浩然发归兴,岂为思莼鲈。」
清代.林则徐.沅两君歌:「时作吴语聆吴歈,乡心傥亦思莼鲈。」
清代.陈宝琛.题魏午庄尚书洞庭归棹图:「古人遭时类有托,廋语或更思莼鲈。」
明代.释函是.不饮酒二十首 其六:「尝因秋风起,忽忽思莼鲈。」
基本字义
思sī(ㄙ)
1、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
2、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
3、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
4、姓。
其他字义
思sāi(ㄙㄞ)
1、〔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思思者如故矣”。
基本字义
莼(蒓)chún(ㄔㄨㄣˊ)
1、〔莼菜〕多年生水草,浮在水面,叶子椭圆形,开暗红色花。茎和叶背面都有黏液,可食。简称“莼”。
2、(蒓)
基本字义
鲈(鱸)lú(ㄌㄨˊ)
1、〔鲈鱼〕体侧扁,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身体两侧和背鳍有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产卵。为常见的食用鱼类。
2、(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