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荆
基本解释
词条:『三荆』
拼音:sān jīng
注音:ㄙㄢ ㄐ一ㄥ
解释:
1.一株三枝的荆树。
2.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3.后魏置荆州于穰县(今河南邓县),置南荆州于安昌(今河南确山县),置东荆州于泚阳(今河南泌阳县),谓之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古代诗词
唐代.骆宾王.早发淮口望盱眙:「养蒙分四渎,习坎奠三荆。」
魏晋.陆机.豫章行:「三荆欢同株。」
唐代.孟浩然.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伫立三荆使,看君驷马旋。」
宋代.王安石.离北山寄平甫:「休向朝廷论一鹗,只知田里守三荆。」
宋代.魏了翁.柳梢青:「但想称觞,三荆树下,丛桂堂边。」
基本字义
三sān(ㄙㄢ)
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2、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基本字义
荆jīng(ㄐ一ㄥ)
1、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荆。荆条。荆棘。披荆斩棘。
2、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荆请罪。
3、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荆州。荆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
4、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荆。山荆。荆妻。
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