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
基本解释
词条:『三桓』
拼音:sān huán
注音:ㄙㄢ ㄏㄨㄢˊ
解释: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古代诗词
宋代.王禹偁.和朱严留别:「论儒轻五霸,议古嫉三桓。」
宋代.司马光.和景仁缑氏别后见寄求决乐议虽用其韵而不依:「鲁乐最为备,雍彻施三桓。」
宋代.苏辙.三不归行:「三桓岂知用圣人,哀公亦自不能臣。」
元代.王恽.拜奠宣圣林墓:「三桓张公室,霸功炽而忲。」
清代.张鹏翀.经史法戒诗 其四:「强私家,弱公室,三桓六卿互分析。」
基本字义
三sān(ㄙㄢ)
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2、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基本字义
桓huán(ㄏㄨㄢˊ)
1、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桓表。
2、大:桓治(大治)。
3、〔桓桓〕威武的样子,如“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