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巳
基本解释
词条:『三巳』
拼音:sān sì
注音:ㄙㄢ ㄙˋ
解释:即上巳。原指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魏以后专指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古代诗词
唐代.沈佺期.三日梨园侍宴(一作梨园亭侍宴):「九重驰道出,三巳禊堂开。」
宋代.晏殊.奉和圣製上巳日:「青阳三巳日,佳气九城中。」
明代.张萱.湛园褉事赋得五言近体三首 其三:「朋簪三巳酒,花信几番风。」
清代.曹贞吉.贺新凉 壬子岁寄家弟用韵:「自是不归归便得,柳下宁辞三巳。」
魏晋.王廙.春可乐:「上禊兮三巳。」
基本字义
三sān(ㄙㄢ)
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2、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基本字义
巳sì(ㄙˋ)
1、地支的第六位,属蛇。
2、用于计时: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