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
基本解释
词条:『三纲』
拼音:sān gāng
注音:ㄙㄢ ㄍㄤ
解释:
1.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2.佛寺有上座﹑维那﹑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
古代诗词
近现代.毛泽东.四言诗·祭母文:「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宋代.文天祥.正气歌:「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两汉.无名氏.水调歌头:「厥初皇极中建,扶世有三纲。」
宋代.王奕.沁园春:「有宇宙以来,春秋而後,三纲所系,万古常存。」
宋代.朱熹.拜张魏公墓下:「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
基本字义
三sān(ㄙㄢ)
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2、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基本字义
纲(綱)gāng(ㄍㄤ)
1、提网的总绳。
2、事物的关键部分:大纲。纲领。纲目。纲要(a.提纲;b.概要)。
3、中国从唐代起转运大批货物所行的办法:一纲(把货物分批运行,每批车辆船只的计数编号)。花石纲。生辰纲。
4、生物学分类的一种类别(生物学把同一门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和亲缘关系再分成若干群,每一群为“一纲”,“纲”以下再分为“目”)。
5、统治者认为维持正常秩序的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纲纪。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是一种封建道德)。朝(cháo)纲(统治集团内部应遵守的法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