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辟
基本解释
词条:『三辟』
拼音:sān bì
注音:ㄙㄢ ㄅ一ˋㄆ一ˋ
解释:
1.谓夏﹑商﹑周三代之刑法。
2.泛称刑法。
3.三王。
4.指被征聘的隐士。
古代诗词
唐代.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三辟咸肆宥,众生均覆焘。」
唐代.秦系.山中枉皇甫温大夫见招书:「三辟草堂仍被褐,数行书札忽临门。」
南北朝.谢朓.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诗 三:「三辟载清。」
南北朝.谢朓.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诗:「九畴式序,三辟载清。」
明代.顾璘.赠汪生然水:「名从三辟重,身作五侯师。」
基本字义
三sān(ㄙㄢ)
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2、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基本字义
辟bì(ㄅ一ˋ)
1、君主:复辟。
2、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辟召。辟引。辟书。辟除(征召推举授官)。辟举。
3、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4、古同“睥”,睥睨。
其他字义
辟(闢)pì(ㄆ一ˋ)
1、开发建设:开辟。
2、驳斥,排除:辟邪。辟谣。辟蠹。
3、透彻:精辟。透辟。鞭辟入里。
4、法,刑:大辟(古代指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