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松
基本解释
词条:『杉松』
拼音:shān sōng
注音:ㄕㄢㄕㄚ ㄙㄨㄥ
解释:
1.杉树与松树。
2.树名。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叶线型,先端尖或钝,球果圆柱形。分布于长白山及吉林山区,为东北主要用材树种之一。也称沙松﹑东北杉松。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南岳横龙寺:「月射冷光新殿宇,风敲清韵古杉松。」
唐代.常建.白湖寺後溪宿云门:「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
唐代.常建.潭州留别:「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宋代.程珌.沁园春:「试课阳坡,春後添栽,多少杉松。」
唐代.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得忘字):「直讶杉松冷,兼疑菱荇香。」
基本字义
杉shān(ㄕㄢ)
1、常绿乔木,树干很高很直。木材白色,质轻,有香味,可供建筑和制器具用。
其他字义
杉shā(ㄕㄚ)
1、义同(一):杉木。杉篙。
基本字义
松(鬆)sōng(ㄙㄨㄥ)
1、种子植物的一属,一般为常绿乔木,脂可提取松香或松节油等。种子可榨油和食用:松针。松脂。松香。松子。
2、稀散,不紧密,不靠拢,与“紧”相对:捆得太松。土质松软。蓬松。宽松。疏松。松懈。
3、放开:松手。松绑。松心。
4、用瘦肉做成的茸毛或碎末形的食品:肉松。鱼松。
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