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旆
基本解释
词条:『云旆』
拼音:yún pèi
注音:ㄩㄣˊ ㄆㄟˋ
解释:
1.亦作"云斾"。
2.有云纹图饰的大旗。
古代诗词
宋代.丁察院.万年欢:「葛井丹明,西来金母,霓旌云旆。」
唐代.钱起.送屈突司马充安西书记:「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
宋代.张孝祥.满江红:「巴滇绿骏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
元代.田锡.圣主平戎歌:「金花簇歛若星罗,宝钿乘舆翼云旆。」
宋代.陈著.次韵前人取别二首:「云旆吹晴踏翠巅,写成诗卷思翻然。」
基本字义
云(雲)yún(ㄩㄣˊ)
1、说话,引文:人云亦云。子曰诗云。云云(如此,这样;引用文句或谈话时,表示结束或有所省略)。
2、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云谁之思?岁云暮矣,着记时也云。
3、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行云流水。云蒸霞蔚。
4、指中国“云南省”:云腿(云南省出产的火腿)。
基本字义
旆pèi(ㄆㄟˋ)
1、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
2、泛指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