蚖蛇
基本解释
词条:『蚖蛇』
拼音:yuán shé
注音:ㄩㄢˊㄨㄢˊ ㄕㄜˊ一ˊ
解释:
1.亦作"蚖虵"。
2.土虺蛇。亦泛指毒蛇。
3.旧说生女之兆。语本《诗.小雅.斯干》:"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古代诗词
宋代.舒坦.题灵鳗庙三首:「绝境朱丹新栋宇,深山灵响杂蚖蛇。」
宋代.王迈.聚物:「蛟龙暂与蚖蛇肆,鸿鹄那教燕雀知。」
宋代.释慧空.与诸友:「龙亡大泽蚖蛇出,火炎昆山玉石焚。」
明代.成鹫.归自珠崖过铁城作行路难贻诸子:「蚖蛇窜林莽,猛虎狙伏俟人餐。」
基本字义
蚖yuán(ㄩㄢˊ)
1、蝾螈、蜥蜴等:“龙蟠于泥,蚖其肆矣。”
2、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其他字义
蚖wán(ㄨㄢˊ)
1、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蚖膏。蚖脂(蚖蛇的脂膏,可以点灯)。
基本字义
蛇shé(ㄕㄜˊ)
1、爬行动物,身体细长,体上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以蛙、鼠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兽类:蛇蜕。蛇行。蛇蝎。蛇足(喻多余无用的事物)。画蛇添足。
其他字义
蛇yí(一ˊ)
1、〔委(wěi)蛇〕见“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