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桑
基本解释
词条:『翳桑』
拼音:yì sāng
注音:一ˋ ㄙㄤ
解释:古地名。春秋晋灵辄饿于翳桑,赵盾见而赐以饮食。后辄为晋灵公甲士。会灵公欲杀盾,辄倒戈相卫,盾乃得免。事见《左传.宣公二年》。按,翳桑,杜预注云,"桑之多荫翳者"。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中》云,"翳桑当是地名"。今从王说。后以"翳桑"为饿馁绝粮的典故。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宋代.陆游.秋晚村舍杂咏:「村巷翳桑麻,萧然野老家。」
宋代.陆游.幽居:「翳翳桑麻巷,幽幽水竹居。」
唐代.李绅.却到浙西:「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唐代.孟郊.新卜清罗幽居奉献陆大夫:「翳翳桑柘墟,纷纷田里欢。」
基本字义
翳yì(一ˋ)
1、用羽毛做的华盖。
2、遮蔽,障蔽:荫翳。翳蔽。翳障。翳然。
3、掩蔽物:“兵不解翳”。
4、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白翳。
5、古同“殪”,树木枯死,倒伏于地。
基本字义
桑sāng(ㄙㄤ)
1、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桑葚。桑农。桑梓(喻乡里,故乡)。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桑榆暮景。
2、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