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揆
基本解释
词条:『一揆』
拼音:yī kuí
注音:一 ㄎㄨㄟˊ
解释:《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后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古代诗词
宋代.林正大.摸鱼儿:「其气和平一揆。」
宋代.王应麟.吴刺史庙:「地志只称王长官,有功于民盖一揆。」
宋代.陈淳.榘子名字义:「当然不容易,万殊而一揆。」
宋代.邵雍.睢阳五老图:「乾元恰似诸公意,符节还同一揆看。」
宋代.赵蕃.赠萧参议德藻二首:「前后相望真一揆,流传况复有新诗。」
基本字义
一yī(一)
1、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2、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3、全;满:一生。一地水。
4、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5、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6、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7、乃;竞:一至于此。
8、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9、或者:一胜一负。
10、初次:一见如故。
11、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基本字义
揆kuí(ㄎㄨㄟˊ)
1、度(duó),揣测:揆度。揆策。揆古察今。
2、道理,准则:千载一揆。
3、事务:百揆。
4、管理,掌管:揆百事。
5、旧称总揽政务的人,如宰相等:阁揆。揆席(宰相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