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
基本解释
词条:『于阗』
拼音:yú tián
注音:ㄩˊ ㄊ一ㄢˊ
解释:
1.亦作"于窴"。
2.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古代诗词
唐代.贯休.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河横于阗北,日落月支西。」
宋代.黄庭坚.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干马因论伯画天马:「于阗花骢龙八尺,看云不受络头丝。」
唐代.皎然.远意联句:「家在炎州往朔方,--疾(失姓)岂知于阗望潇湘。」
唐代.李白.于阗采花:「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瓯:「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
基本字义
于yú(ㄩˊ)
1、介词(a.在,如“生于北京”;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c.对,如“勤于学习”;d.向,如“出于自愿”;e.给,如“问道于盲”;f.自,从,如“取之于民”;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3、姓。
基本字义
阗(闐)tián(ㄊ一ㄢˊ)
1、充满:宾客阗门。精气阗溢。阗阗(a.盛,满,如“飞龙在天,云雨阗阗”。b.形容鼓声、车马声,如“旋车马雷骇,轰轰阗阗”)。
2、声音大:喧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