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旓
基本解释
词条:『云旓』
拼音:yún shāo
注音:ㄩㄣˊ ㄕㄠ
解释:
1.亦作"云梢"。
2.绘有云彩的旌旗。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魏将军歌:「欃枪荧惑不敢动,翠蕤云旓相荡摩。」
宋代.陆游.自唐安徙家来和义出城迎之马上作:「颇思投笔去,走马盘云旓,三更冒急雪,大战梁楚郊。」
宋代.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十八首:「自胡之反持干戈,翠蕤云旓相荡摩。」
金朝.元好问.涌金亭示同游诸君:「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明代.李梦阳.赴郊观宿:「身到钧天浑不解,坐闻仙乐下云旓。」
基本字义
云(雲)yún(ㄩㄣˊ)
1、说话,引文:人云亦云。子曰诗云。云云(如此,这样;引用文句或谈话时,表示结束或有所省略)。
2、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云谁之思?岁云暮矣,着记时也云。
3、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行云流水。云蒸霞蔚。
4、指中国“云南省”:云腿(云南省出产的火腿)。
基本字义
旓shāo(ㄕㄠ)
1、旗帜上飘带之类的装饰物:“金旓曳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