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舌
基本解释
词条:『鹦舌』
拼音:yīng shé
注音:一ㄥ ㄕㄜˊ
解释:见"鹦鹉舌"。
古代诗词
唐代.元稹.哭女樊四十韵:「撩风妒鹦舌,凌露触兰英。」
明代.程嘉燧.戏效长庆律体即事与高文倩:「笑语偷分鹦舌巧,齿牙明斗贝光鲜。」
明代.杨慎.好女儿 其二:「一种风流千种态,看雪肌双莹,玉箫暗品,鹦舌偷尝。」
清代.李慈铭.满江红九首 其七:「似端相鹦舌,被伊偷剪。」
清代.沈谦.沁园春 美人口:「喜鹦舌、偷尝是昨宵。」
基本字义
鹦(鸚)yīng(一ㄥ)
1、〔鹦鹉〕鸟,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羽毛有各种颜色,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能学人讲话,如“鹦鹦学舌”(含贬义)。
2、〔鹦哥〕鹦鹉的通称。
3、(鸚)
基本字义
舌shé(ㄕㄜˊ)
1、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2、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
3、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
4、铃或释中的锤。
5、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