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虱
基本解释
词条:『蚤虱』
拼音:zǎo shī
注音:ㄗㄠˇ ㄕ
解释:
1.亦作"蚤虱"。亦作"蚤?"。
2.跳蚤和虱子。亦泛指小害虫。
3.比喻卑微而令人厌恶者。
古代诗词
宋代.黄庭坚.代书:「剌头簿领中,蚤虱废搔爬。」
唐代.李商隐.骄儿诗:「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宋代.梅尧臣.得王介甫常州书:「搜奸证缪若治絮,蚤虱尽去烦爨汤。」
明代.陶望龄.生诗十首书王堇父慈无量集以凡百畏刀杖无不:「吾闻丰坊生,赤章咒蚤虱。」
宋代.方回.七十翁吟七言十绝:「脍炎鲸鹏吾不佞,撮扪蚤虱尔徒劳。」
基本字义
蚤zǎo(ㄗㄠˇ)
1、昆虫,赤褐色,善跳跃,寄生在人和畜的身体上,吸血液,能传染鼠疫等疾病。通称“跳蚤”、“虼蚤”。
2、古同“早”。
3、古同“爪”。
基本字义
虱shī(ㄕ)
1、寄生在人、畜身上的一种小虫,吸食血液,能传染疾病:虱子。头虱。视虱如轮(表示大与小的相对性,或洞察精微的意思)。精贯虱心(赞美某人技艺的高超)。
2、喻寄生作恶的人或有害的事物:虱官(害国害民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