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燀
基本解释
词条:『炎燀』
拼音:yán chǎn
注音:一ㄢˊ ㄔㄢˇㄉㄢˇㄔㄢˋ
解释:盛暑;炎热。
古代诗词
清代.李锴.气出唱:「我欲从之长死,死则浑沦一气超炎燀。」
清代.吴妍因.流离篇:「投掷过百万,俄顷火炎燀。」
清代.洪繻.戒烟长歌:「恶氛炎燀不可扫,瘴烟毒雾镇相连。」
清代.洪繻.叩阍辞:「祇将一岛付炎燀,东西之海何平平。」
清代.邝露.扈跸临廱归自中书堂呈苏相国一百韵:「虞风开阜愠,汤泽布炎燀。」
基本字义
炎yán(一ㄢˊ)
1、热:炎热。炎凉(a.气候的热和冷;b.喻人情势利,或亲热攀附,或冷漠疏远,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炎炎(灼热;火炽盛;引申为兴盛,亦指威势显赫)。
2、身体的一部分发生红、肿、热、痛的现象:炎症。
3、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帝王中的一位,并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象征:炎帝。炎黄。
基本字义
燀chǎn(ㄔㄢˇ)
1、烧:“火之燀也,固定(走)上。”
2、盛:“杀机杀运之动,莫燀于秦。”
3、炊:“燀之以薪。”
4、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将桃等物放沸汤中浸泡,便于去皮。
其他字义
燀dǎn(ㄉㄢˇ)
1、热:“故冬不凄寒,夏无炎燀。”
其他字义
燀chàn(ㄔㄢˋ)
1、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