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烝
基本解释
词条:『炎烝』
拼音:yán zhēng
注音:一ㄢˊ ㄓㄥ
解释:见"炎蒸"。
古代诗词
宋代.苏辙.病愈二首:「炎烝度三伏,晻暧觉中虚。」
宋代.李光.叙游二十韵呈亨叔列之:「是时天久旱,炎烝剧三伏。」
明代.孙继皋.六月六日大雷雨贾弘老东第新成社集得烝字:「治第新成锦树层,况逢雷雨破炎烝。」
明代.区怀年.初秋郊寺避暑:「灵境谢氛埃,秋空散炎烝。」
基本字义
炎yán(一ㄢˊ)
1、热:炎热。炎凉(a.气候的热和冷;b.喻人情势利,或亲热攀附,或冷漠疏远,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炎炎(灼热;火炽盛;引申为兴盛,亦指威势显赫)。
2、身体的一部分发生红、肿、热、痛的现象:炎症。
3、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帝王中的一位,并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象征:炎帝。炎黄。
基本字义
烝zhēng(ㄓㄥ)
1、众多:烝民。
2、古代特指冬天的祭祀:“冬祭白烝”。
3、美。
4、进献。
5、同“蒸”,热气上升。
6、古代指与母辈淫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