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
基本解释
词条:『麈尾』
拼音:zhǔ wěi
注音:ㄓㄨˇ ㄨㄟˇ一ˇ
解释: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白羽扇:「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
唐代.白居易.题流沟寺古松:「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驳落紫龙鳞。」
唐代.白居易.斋居偶作:「老翁持麈尾,坐拂伴张床。」
宋代.曹勋.水龙吟:「疏梅缀玉,麈尾闻谈吐。」
唐代.顾况.酬扬州白塔寺永上人:「松枝当麈尾,柳絮替蚕绵。」
基本字义
麈zhǔ(ㄓㄨˇ)
1、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麈尾(即“拂尘”)。
基本字义
尾wěi(ㄨㄟˇ)
1、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尾巴。尾鳍。鸟尾。
2、末端:排尾。船尾。尾声。尾骨。尾灯。尾数。尾音。结尾。扫尾。虎头蛇尾。
3、在后面跟:尾随。尾追。
4、量词,指鱼:三尾鱼。
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其他字义
尾yǐ(一ˇ)
1、特指马尾(wěi)巴上的毛:马尾罗。马尾儿提豆腐―提溜不起来。
2、特指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三尾儿(雌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