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笋
基本解释
词条:『棕笋』
拼音:zōng sǔn
注音:ㄗㄨㄥ ㄙㄨㄣˇ
解释:
1.亦作"椶笋"。
2.棕榈的花苞。
古代诗词
元代.张翥.春日小轩独坐:「江南棕笋正时新,滋味还思养病身。」
宋代.李彭.戏答棕笋:「剩誇棕笋馋生津,章就旁搜不厌频。」
清代.郑珍.玉蜀黍歌:「棕笋脱绷鱼弩目,鲛胎出骨蜂露窠。」
清代.缪荃孙.异物:「棕笋绿欣土,风兰香满楹。」
基本字义
棕zōng(ㄗㄨㄥ)
1、〔棕榈〕常绿乔木,茎直立不分枝,叶大,木材可制器具,通称“棕树”。
2、〔棕毛〕棕榈叶鞘的纤维,简称“棕”,如“棕绳”,“棕绷”,“棕帚”,“棕编”。
3、〔棕熊〕哺乳动物,体大,毛棕褐色。掌和肉可食,皮可制皮褥,胆可入药。亦称“马熊”、“罴”;通称“人熊”。
基本字义
笋sǔn(ㄙㄨㄣˇ)
1、竹子初从土里长出的嫩茎、芽,又称“竹笋”,可以做菜吃。可食用者主要有“毛竹笋”、“慈竹笋”、“麻竹笋”等。
2、竹子的青皮:笋席(用竹青编成的席子)。
3、古同“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