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篾
基本解释
词条:『竹篾』
拼音:zhú miè
注音:ㄓㄨˊ ㄇ一ㄝˋ
解释:剖削成一定规格的竹皮;成条的薄竹片。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初入峡有感:「]苒蒻竹篾稔,欹危楫师趾。」
宋代.释正觉.送嵩上人住庵:「禅腹须来竹篾缠,好看水牯自耕田。」
清代.马春田.高邮道中:「四月南风扑面迎,一舟竹篾牵行。」
近现代.施蛰存.缘溪散策遂至大鍊:「祖孙执世业,放木编竹篾。」
基本字义
竹zhú(ㄓㄨˊ)
1、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2、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3、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4、姓。
基本字义
篾miè(ㄇ一ㄝˋ)
1、劈成条的竹片,亦泛指劈成条的芦苇、高粱秆皮等:竹篾。苇篾儿。篾席。篾条。篾青(指竹子的外皮,质地柔韧)。篾黄(指竹子篾青以里的部分,质地较脆。亦称“篾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