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形
基本解释
词条:『篆形』
拼音:zhuàn xíng
注音:ㄓㄨㄢˋ ㄒ一ㄥˊ
解释:即篆书。
古代诗词
明代.朱谋㬜.苔:「风前印鹤移罡步,雨后留蜗作篆形。」
宋代.释仲殊.题翠麓亭:「篆形彩字方传世,星落光缠忽下天。」
清代.赵翼.岣嵝碑歌:「开天古篆形模奇,难与后人较波磔。」
明代.徐庸.公馀八景 其二 三径苔痕:「寻常只许胎仙踏,□迹俱成隶篆形。」
元代.谢宗可.雁字:「云笺冷印虫书迹,烟墨浓模鸟篆形。」
基本字义
篆zhuàn(ㄓㄨㄢˋ)
1、汉字的一种书体:大篆。小篆。篆体。篆书。
2、书写篆字:篆额。
3、印章多用篆文,故为官印的代称,又为对别人名字的敬称:篆刻。摄篆。次篆。台篆。
基本字义
形xíng(ㄒ一ㄥˊ)
1、实体:形仪(体态仪表)。形体。形貌。形容。形骸。形单影只。形影相吊。
2、样子:形状。形式。形态。形迹。地形。情形。
3、表现:形诸笔墨。喜形于色。
4、对照,比较:相形见绌。
5、状况,地势:形势。
6、古同“型”,模子。
7、古同“刑”,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