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屦
基本解释
词条:『杖屦』
拼音:zhàng jù
注音:ㄓㄤˋ ㄐㄨˋ
解释: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3.拄杖漫步。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偶作二首:「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
宋代.陈与义.留别葛汝州:「东序阶墀再靴板,西州杖屦三寒暑。」
宋代.陈与义.留别天宁永庆乾明金銮四老:「慎勿过虎溪,晓霜侵杖屦。」
宋代.陈与义.蒙知府宠示秋日郡圃佳制遂侍杖屦逍遥林水间:「岁月移文外,乾坤杖屦中。」
宋代.陈与义.再用景纯韵咏怀二首:「只应杖屦从公处,未觉平生与愿违。」
基本字义
杖zhàng(ㄓㄤˋ)
1、扶着走路的棍子:手杖。拐杖。
2、泛指棍棒:擀面杖。禅杖。
3、古代刑罚之一,用棍打:杖脊。
4、古同“仗”,恃,凭倚。
基本字义
屦(屨)jù(ㄐㄨˋ)
1、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屦贱踊贵(鞋价低贱而假肢却很贵,形容社会黑暗,统治者惨无人道,滥施酷刑)。
2、践踏。
3、古同“屡”。